我家的五歲小孩曾經以為香港沒有農田。曾經以為蔬果是從超市來的。泥土的氣息、在金黃稻穗間捉迷藏的趣味,原來真的會因住在高樓裏而漸漸忘掉。加上政府洗腦式告訴大家起樓比種菜重要。有班年輕人立志假日去耕田,在粉嶺搞農墟,希望為小農找出路,農業能在香港永續發展。來一次農墟,五歲小孩已明白香港不只有農田,其農作品還格外肥又甜。再帶她下田,她竟堅定地說:「我唔要高樓大廈,我要去耕田幫婆婆種菜!」
記者:李莉、謝翠玲
攝影:陳永威、伍慶泉
自豪的小小小農
Kit
耕齡:二十年
最強農作物:香料如南薑、胡椒
輝哥
耕齡:五年
最強農作物:白蘿蔔、白菜、稻米
霞姐姐
耕齡:三年
最強農作物:芥菜、芥蘭
何生(滿記)
耕齡:五年
最強農作物:沙律菜、甘筍
Kan Kan
耕齡:四年
最強農作物:苦瓜、西瓜、南瓜
位於粉嶺遊樂場上的農墟,攤檔十隻手指數得完,駐場農夫五隻手指內,也許是你見過最小型的,但我卻肯定告訴你,這個由耕作人自發組織的小農墟,比任何一個市集農墟來得有意義。「粉嶺的聯和墟本來就是由農夫市集發展而來,而事實今時今日,粉嶺仍然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農場。」發起人之一的莊立彬說粉嶺雖然是新市鎮,但農田仍然在咫尺之間,卻沒有幾多居民有留意甚至關心,所以希望藉着這個小農墟能令社區人士認識粉嶺一直有正菜。
■義工們在農墟邊彈邊唱邊擺賣。
■農墟吸引到大人小孩一起趁墟光顧。
我很小,卻五花八門
農墟小,因為一開始耕作人更渴望的是幫助一班小農。在香港做農夫本來已經不易,做小農的生活就更艱苦。很多小農的土地細,生產力自然不高,根本無法跟大戶比,去蔬菜統營處受打壓,去大埔農墟嗎?那張輪候名單可真是長得叫人不應抱任何奢望。
於是,在雨傘運動期間,他們決定成立耕作人,一班義工每星期到不同小農的農田義耕,幫公公婆婆除草、殺蟲以後,發現幫他們的農作物找出路原來也更重要!
「小農議價能力低,農作物質素更好也是經常被壓價。」莊立彬解釋要本土農業生生不息,幫助小農生存下來是刻不容緩。但要搞一個農墟,最難周旋的竟是政府。
「其實原意是每星期搞一次,因為我們清楚知道只有每星期搞,才能幫區內居民與農夫建立關係和習慣,但康文署不願意。」
莊立彬很無奈,擺檔的農夫們也無奈,因為一個月一次,根本不能令日日有收成的農作物找到出路。但政府不放寬,任憑你說所選的位置不會對任何人造成不便,不放就是不放。結果,小試牛刀,來的農夫不敢帶太多,當季農作物樣樣少少的,少少甘筍、少少青蘿蔔、少少芥菜、少少紅菜頭、少少椰菜……全部少少卻反而有百花齊放的效果,地點不就腳,農墟未正式開始,竟已有很多本區師奶左八右問,一袋一袋有機菜的買走,檔主都喜出望外,笑說擔心下午沒東西可賣了……
如此看來,本土正菜,怎可能沒有市場呢?
■(左起)熙、Siuming、歐輝、Sohan、李鳳眉、莊立彬希望為本土農業出一分力。
■農墟還有小農及義工下田的相片展覽。
我很醜,但一樣好味道
活在香港,人「靚」就有好處,在農業世界,原來道理也一樣。「小農本來出路已不多,可悲的是菜統處還很喜歡『彈鐘』!」耕作人核心成員李鳳眉說的「彈鐘」,是指農民的收成中,只有「樣靚身材正」的才會獲得垂青,那些「樣衰」、「變形」的往往就可能落得送去堆填區。但醜不是罪,這些外貌有缺陷的蔬果,其實跟「靚菜」根本呼吸着同一口空氣、吸收相同的肥料、也茁長於一樣的泥土中,不過是生長時錯了亂子,又或是被蟲咬了一小口,就這樣破了相,就這樣被唾棄?其實它們一樣營養充足又好味,耕作人特別為這批「樣衰衰」的「有型蔬菜」在農墟僻出小角落,讓來的人看它們一眼,甚至帶回家烹煮後吃下肚,嘗試了解「樣」真的是表面,內涵才是最實際。
■「有型蔬菜」一角,展示「破了相」的蔬果,希望能遇上惜菜人。
■它們的樣子不美,但味道和營養跟正常的一模一樣。
■現場有工作坊教做酵素,可以代替洗潔精。
粉嶺農墟
日期:2月15日、3月15日、4月12日(俱為星期日)
時間:早上10時至下午6時
地點:粉嶺遊樂場(粉嶺火車站旁)
■一班耕作人這天的任務是協助金姨除雜草。
■一班耕作人這天的任務是協助金姨除雜草。
義務耕作人 頂硬上除草
看過農墟,是時候跟耕作人出動。在這陽光燦爛的周末,這班年輕人本來可以舒舒服服地睡到日上三竿再去吃個早午餐然後看場電影,沒有必要早起來勞動流汗的,可喜的是,香港新一代越來越懂「生於亂世,有種責任」的意義。看着這些年輕人換上水鞋,戴上大草帽往分派好的農場默默進發,決意為老農夫分擔無法獨力完成的農務時,那刻又覺得他們很成熟。
莊立彬帶着五人小隊來到粉嶺一個有機農場金記門口往內大喊:「金姨我們來了!」數秒後是一把更宏亮的聲音應門。又再等十秒才見到從遠方趕來的金姨,帶着大草帽的金姨有着務農的黝黑膚色,手腳利索。金姨向眾人分配好農具便帶路進田,她說手上有五斗田(按:斗本為重量單位。但有農夫會以此作農地計算。一斗約等於0.6畝。五斗田約3畝),可是會下田的就只她一人。金姨忍不住嘆了句:「草都搞唔掂!」金姨約十數年前由傳統種田方法轉型為有機耕作,利錢收入較佳,但工夫就多了,像不能用化學農藥如除草水、除蟲水,果然,她種的紅蘿蔔、芹菜、車厘茄、木瓜、菜心通通都長得飽滿肥碩。她帶着義工們去到一片「荒地」前停下來,金姨指着眼前的大片雜草地:「今天要把雜草除去。」除了莊立彬和富經驗的Lucas,其他幾個初次幫手的少女們都怔住了。原來那片荒草下是黃薑和普通薑田,正值是薑的收割季節,一直沒空料理的荒草地,也終於要動手了。
金姨
耕齡:數十年
最強農作物:青、紅蘿蔔
■也有在粉嶺農墟擺檔的金姨,現在一人打理五斗田,每天朝四晚五,風雨不改。
■修讀建築的Lucas也有在鶴藪租田耕種,幫忙義耕已兩個月,義工中算是有經驗的。
沒渠道販賣 種得好無用
金姨給年輕人示範如何除雜草,如何掘出大塊大塊的薑,然後又快速的走到另外一塊田繼續忙碌。就留下那塊薑田給義務耕作人去忙,莊立彬已跟過金姨和其他農夫落田多次,見證着數據以外、農夫們有血有汗的困難。他明言可以做到的其實也很有限。但仍希望可以幫多一點。他說:「有時其實也只能在收割或播種時間才能調配多些義工幫手,畢竟年輕人少入行,現在連外勞也很難申請到。」除了人手,農作物賣不賣得出也對農夫有直接影響。金姨的有機蔬菜會交給港島的餐廳,但其他農也有農夫也有遇上販賣渠道不足的問題,種得多好也沒用。
■金姨種植的紅蘿蔔、青蘿蔔,各$30一斤。
■Arenda一向有做開義工,來作義耕還是首次。
■剛掘出的黃薑,結實飽滿。
誰是耕作人
「耕作人」其實是一個非牟利組織,由「土地正義聯盟」支援,以關注香港農業為宗旨,籌組義耕、辦農墟,以幫助本地農夫為己任。未必是農夫,也可以是任何人,可以是寫字樓白領,也可以是大學生,但共通點是對本地農田有種熱愛,有守護本地農田的心。
轉自24/1/2015 蘋果日報